|
——对我省“十三五”产业规划的思考与建议
李后强邓子强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没有绝对边界。传统产业是新兴产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大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依赖传统产业的技术积累、制造能力、产业组织应运而生并发展壮大的。新兴产业的出现也并不意味着是对传统产业的完全取代,而是通过高新技术的注入,使传统产业的活力得到增强,成长性和竞争力不断提升。我省正在研究制定“十三五”产业发展规划,立足四川实际,我们认为应注意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壮大优势传统产业,优化产业布局、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推动引领“十三五”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两个跨越”提供有力支撑。
传统产业与人类生产生活联系紧密,无论社会处在什么阶段、发展到哪个形态,都离不开传统产业的发展。传统产业可以有效缓解就业压力。人口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四川的典型特色,作为以劳动力密集为主要特点的传统产业,在增加就业、消化富余劳动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传统产业还可以有效降低新兴产业产能过剩风险,对于稳增长、实现全面小康和扶贫攻坚意义重大。
世界上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没有落后的行业,只有落后的产品;没有落后的领域,只有落后的思路。因此,如果脱离实际,一味求新求异、盲目跟风,那么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就难免会出现相互攀比、一哄而上的“大冒进”,最终陷入“结构趋同—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经济衰退”的窘境。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逻辑关系,才能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脉搏,找准产业发展着力点和突破口,真正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振兴。
大力发展制造业。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行动,运用互联网+,通过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饮料食品、油气化工、钒钛钢铁及稀土、汽车制造等特色优势制造业,着力推动航空航天、高效清洁发电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培育制造业新的增长点,加快形成以成都经济区为主的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以攀西经济区为主的钢铁、钒钛稀土工业基地,以川南经济区为主的盐化工和天然气化工生产基地。同时,要聚焦七大优势产业,加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
优先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抓好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发展,推动“一村一品”、“万亩林亿元钱”示范建设。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高标准农田、有效灌面和蓄引提水能力。深入推进“粮安工程”,加快建设畜禽、瓜果、蔬菜、茶叶等一批优质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创新农产品营销方式。加快农技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促进有机农业发展,支持打造“川字号”农产品品牌等。
重点发展水利水电业。四川号称“千河之省”,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409条,但仍然缺水,特别是农业缺水严重。因此要大力推进“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工程,加大农村水利建设力度。同时,按照“流域化、基地化、集群化”总体思路,加快建设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江”水电基地,有序推进阿坝东部和北部、绵阳、甘孜中东部、甘孜南部、凉山、雅安等7个资源集中区域水电集群发展,积极打造嘉陵江、岷江中下游2个电航通道,形成“三江七片两线”的水电基地基本格局,建成全国重要的水电基地。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推动服务业支持政策落地,鼓励企业和个人创业创新。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信息、通信技术等高端服务业引领发展。鼓励制造业企业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环节和营销服务产业链两端拓展延伸,探索建立新兴发展模式。推进人口、地理、医疗、社保等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和社会化服务,创新发展消费型信息服务业。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购物中心、超市、便利店、社区商业等多层次流通网络;大力建设农村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流通网络,支持大型超市与农村合作组织对接,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推动商贸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便利实惠通畅的城乡商贸服务体系。推进旅游业快速发展,以成都为中心、以省内高品质旅游资源为支撑,推动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着力发展建筑业。只要有人类存在就有建筑业发展。传统产业与人们的“吃住行”形影不离。加快建筑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更加突出建筑业经济发展质量,改进经营管理方式,提高产业集中度,着力把建筑业打造成技术先进的现代产业、节能减排的绿色产业和带动力强的支柱产业。积极拓展省外海外市场,鼓励符合条件的建筑业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互联互通项目建设,努力争取国外工程承包和国家援外工程项目,带动我省设计、咨询、施工、监理以及建筑材料、装备制造等企业“走出去”发展。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