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白手起家,从筹借资金2万元、租赁设备起步,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把一个只有几十个工人的小作坊发展成为年销售收入近30亿元、拥有员工4000人、九个子公司的大型企业集团。30年,他完成了从创业资金2万元到年销售额30亿的华丽蜕变,企业主导产品液化气钢瓶年产值稳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全钢子午线巨胎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他,就是环日集团董事长潘书昌。
曾在苏杭地区服兵役的潘书昌不甘家乡落后,退役后办起面粉厂、木工厂和铸造厂积累资金,并在1983年底承包了资产不足三万的车马螺丝厂。1984年12月,因嗅到煤气用具的商机他辗转租来旧设备,多处求教专家才试产出第一只钢瓶,2012年的年产量是500万只。在稳定国内市场的同时,1998年潘书昌开拓国外市场,到2014年,起初那个不知名的村办作坊式企业已成为全国最大规模生产和出口钢瓶企业,年销售收入近30亿元,现已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钢瓶生产企业。用潘书昌自己的话说,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学习、研发创新和团队的力量。他不搞同质化竞争,喜欢独辟蹊径,在钢瓶生产系列化的同时,目前研发的液化天然气钢瓶和全钢子午线巨胎也处在国内领先水平。
创业初体验:一年办起三家厂年底投资全收回
虽说环日集团旗下的钢瓶厂前身掖县煤气用具厂是在1984年建成,但之前,潘书昌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1975年参军4年的潘书昌回到了家乡莱州市土山镇潘家村,在南京服兵役期间,苏杭农村走发展工副业脱贫致富的路子给他很大的启发,所以回家的年底他就带着几个社员开垦了200亩荒地,种起了棉花。
潘书昌告诉记者,自己曾向大队党支部请求分管工副业,1976年当上了民兵连长,分管起了工副业。“当时我就把村里的男女分别组织起来,女的植桑养蚕,编草帽子、草垫子等工艺品,男劳力要么干建筑行业,像水泥瓦工,编筐子等,也养过猪、鸡,还曾织地毯出口”潘书昌笑着说,自己可以说多个行业都尝试过。但那个年代,还讲政治挂帅,他被支部和公社批评是‘不务正业’,就让他干大队调解员,就是帮着协调邻里街坊间的矛盾。到1983年底,村里的工副业项目实行承包经营,他又有了机会,就以每年6000元的承包费,承包了资产不足3万元的马车螺丝厂。
接下来的一年里,潘书昌先后办起了面粉、木器和铸造厂,那个时候资金、设备、人才都缺,但他都想办法克服。建面粉厂时潘书昌为了筹3万块钱,多次跑银行贷款2万元,把自己的退伍金拿了出来,还挨家挨户集资;木工厂的设备是花了3000元买来的退役带子锯;铸造厂缺少懂铸造工艺的人才,他跑多次才请来行家把炉灶做了出来。记者了解到,当时三厂共投资5万元,年底就收回了全部投入。
创业主旋律:租来设备把厂开多处求教搞试产
1984年筹建的铸造厂也就是后来的掖县煤气用具厂当年创利3万元,但潘书昌并没有满足现状,而是从煤气炉灶的畅销中发现了商机。“当时我考察市场发现,全国只有很少的大城市安了部分煤气管道,对液化气钢瓶的需求量很大,中小城市也已开始使用,未来的市场肯定很广阔。”潘书昌介绍,自己当时就想,如果能生产液化石油气钢瓶跟炉灶配套销售,那利润会更可观。但在当时在农村烧火做饭都是用柴草,液化气没用过也没见过,所以当时的反对声很高。为了消除乡亲们的担心,潘书昌与村委立下了军令状,“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但上一条钢瓶的生产线至少需要50万资金,这对潘书昌来说这简直不敢想。1984年12月,因业务往来潘书昌得知潍坊液化气供应公司有一套闲置的钢瓶生产设备,但价格最低也得5万。因无力购买他想到了租赁,达成的租赁协议期为5年,第一年租赁费1.5万元,后四年每年递增1万,总共17.5万。“以前根本没见过这么大的设备,更别说怎么用了,当时拆设备我们三四个人每人负责记几个零部件,便于回来安装。”现任钢瓶厂副厂长的孙书亮回忆,当时花了6天的时间,才把设备拆卸完毕运回厂。
那个时候对潘书昌他们来说,生产钢瓶一无技术,二无人才,三无工艺规程和质保体系,可以说困难重重。“焊接是钢瓶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但当时的自动焊机没有人会操作,如果电力大小、焊接角度不同,都可能焊坏了。”孙书亮回忆,当时从青岛造船厂和煤气用具厂请来了专家指导试产,两个月后才试产成功。那时候因缺少设备,钢瓶用手工去锈、手工上角阀、借探伤机探伤,质检工作由专人负责。
获资质:从“哈飞”引进人才取得行业内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
但就在试产成功一个月后,厂子因无制造许可证面临停产或转产的困境。当时潘书昌吃不下、睡不着,嗓子也哑了。因为暂时无法取得资格认证,他想到了另一条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全国农村经济发展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其中一条是鼓励乡镇企业打破所有制界限,发展跨地区、跨行业的横向经济联合。“当时就想到寻求一家大企业,与其联营,借水行船。”潘书昌多方打听得知,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原名国营伟建机器制造公司,以下简称哈飞)下面设有压力容器厂,专产液化石油气钢瓶。潘书昌立即给哈飞的胡书记写信介绍了工厂面临的困难,可喜的是对方愿进一步商谈,并亲自带着人前来考察。
“与哈飞的合作,给厂子引进了人才和技术,对我们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潘书昌介绍,协议签订后,“哈飞”派来了6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组,在他们的建议下新上了油压机,新制拉伸模等模具,添了中频退火炉、抛丸机去锈、角阀机上角阀,新上探伤机、建起探伤室,建立起一条年产能力10万只钢瓶的生产流水线,当时专家还自编了一套工艺流程和质量保证法规体系。
但是跟“哈飞”联营,使用“伟建”商标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潘书昌递交申请,初审很快进行并通过了,但复审时却受到了阻碍。经过努力,1987年煤气用具厂成为山东省第一家生产压力容器的村办企业,并在1991年通过复审,顺利取得制造许可证,企业进入成长发展阶段。潘书昌在1992年注册了“环日”商标,在2009年被评为全国行业内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
阔市场:订货会上稳客户聘来专员“攻国外”
记者了解到,现在“环日”钢瓶在全国的客户已有几百个,在武汉、哈尔滨、大连等城市设有10多个办事处,且整个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现在环日的工作人员会定期的走访客户,寻求他们对产品的改进意见,也会定期做顾客产品满意度调查。
在环日,与客户沟通交流的传统延续至今,1989年下半年,钢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增强市场竞争力,稳定客户的同时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在当年的9月25日召开了为期两天的秋季订货会,山东、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等45家单位的103位客户参加,订货会上就订购了钢瓶只,并且增进了与客户间的沟通交流,稳定了合作关系,也获得了产品改进的宝贵意见。
随着国内市场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无序竞争的乱象冲击着企业的发展。在经过多次考察国际市场后,潘书昌把眼光聚焦到了这个新市场上来。“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市场将由一个变成两个,但要走向国际,面临的大难题就是语言和人才的缺乏。”潘书昌当时从烟台市聘请了曾在“哈飞”工作的焦红主管进出口贸易事务。“她的英语水平和外贸能力我很佩服。”潘书昌介绍,国外市场主要是通过参加各种国际博览会展示环日的产品,寻求合作伙伴。目前,环日生产的钢瓶已从1999年的一个国家,远销到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在潘书昌经常到国外出差,要么参加展会要么走访客户,常常一待十天半月的。
拓新业:阀门配套系列化轮胎医疗探新路
一提环日集团,可能更多人知道的是它的钢瓶,但其实环日集团的产品是很丰富的。成立于1987年的阀门厂是莱州市第一个从事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制造的股份制企业,现在是江北最大的阀门生产专业厂家,产品销往国内29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远销意大利、澳大利亚、新加坡、匈牙利等国家和地区。“我们现在是国内唯一一个能生产世界各国、各种型号液化气钢瓶及阀门的企业,不同的钢瓶就需要不同的阀门,这就形成了钢瓶的系列化生产。”潘书昌介绍,除了传统的液化石油气钢瓶外,他们现在也在研发生产高压瓶和低温液化天然气瓶,这将是未来钢瓶发展的趋向。
2010年底,环日集团兼并了北京赛尔福知心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介入医疗器械。潘书昌介绍,目前,企业已经研发了多个品种,未来的产品要朝着家庭化、智能化、小型化方向发展,为患者提供更多便利和关怀。至于产品的推广,他计划每年参加20-30个国际标准的博览会,通过参展博览会来推介产品、交流经验。
创业法宝:不断学习、注重研发、抱团发展
不断学习,每天有空就读书员工培训不放松
潘书昌告诉记者,在莱州历经30年发展的企业已经只剩环日一家了,即便是20年的企业也相继倒闭了。当记者问到“环日能够这么多年稳步发展的法宝是什么?”,潘书昌称,这离不开学习、创新和团队的力量。
“学习是为了获取知识,有知识才有可能改变。”潘书昌称,自己是初中文化程度,必须要不断充电,每天一有时间他就读书。秘书陈生智告诉记者,董事长在办公室一有空就浏览网页看新闻,研究政策走向、经济形势,或在读书学习。经营管理的书籍看了一本又一本。那可是真正的学而不厌。
不光是自己要学习,潘书昌很早就注意到人才的重要性,他觉得人才光靠引进不是长远之计,应该培养内部人才。早在多年以前开始,环日就会定期组织员工参加各种培训学习,还开办了大中专学校,对员工进行充电。现任钢瓶厂副厂长的孙书亮在1987年就曾到山东工业大学进修1年,学习焊接技术。现在在环日总部有图书馆,员工可自由借阅。而且,车间里还会不定期的举办技能大比拼活动,比如焊工们比比谁的技术更精湛,对胜出者给予奖励。
注重研发:每年投入上千万美国开研发机构
经过近30年的发展,环日完成了由最初的制造企业到创造型企业的转变,拥有10多项国家技术专利,这些成果离不开研发和创新。“每年研发投入在2000万左右,有的把行业专家请来,有些是跟知名院校合作,像目前我们就要跟哈工大搞合作。”潘书昌告诉记者,不管是高压瓶和低温瓶还是巨胎、医疗器械都得有专家先消化吸收最新技术,再有所创新突破,这都需要大量研发。
抱团发展:管理有方稳团队员工多是“老面孔”
“这不是个孤单英雄的时代,是一个讲求团队合作、抱团发展的时代,所以团队的维护和发展对一个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潘书昌告诉记者,环日的领导层之间是层层管理的,一级管一级很严格的,下属不能越级请示,但上级可以越级调查,做好监督工作。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