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蜜蜂是一种很神奇的昆虫,它们小小的身躯里蕴含着大能量。工蜂是蜂群里最勤劳的,它们担负着侦察、守卫、采蜜、酿蜜等工作……”一讲起自己的“养蜂经”,邱汝民侃侃而谈,总有说不完的话。
邱汝民是长兴意蜂蜂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今年56岁的他,养蜂已有30多个年头了。30多年的养蜂生涯,让邱汝民对蜜蜂产生了一份难舍的情怀,对于养蜂这件事儿,邱汝民从未停下过脚步。
1979年,高中毕业的邱汝民当上了民办教师。此后,他却对“蜜蜂养殖”产生了兴趣,于是毅然决定放下教鞭,戴上养蜂帽,成为了一名养蜂人。“当时我的一个亲戚就是养蜂人,我的工资是20元一个月,他一年可以赚几千元。”邱汝民说,刚开始养蜂就是为了改善一下家里的生活条件,后来慢慢地就喜欢上了这份事业。
养蜂人的生活让邱汝民吃过不少苦。为了让养蜂技术更过硬,他过起了走南闯北、追花寻蜜的生活,不知道磨破了多少双鞋。每年不同季节,邱汝民就带着一箱箱蜜蜂出发,一路向北,辗转大半个中国,在每一个有花的地方停留,采蜜、采蜂王浆,追逐下一个花期。一年四季,蜂队到哪里,帐篷就搭到哪里。
由于当时蜜蜂养殖技术比较落后,采集的蜂蜜也不多,产量很低。尽管如此,邱汝民还是感到满足。如他所愿,行情好时,一年收入三五千元。虽然辛苦,但养蜂带来的甜头让他觉得梦都是香甜的。
从一名民办教师转变为养蜂人,既缺资金又缺技术的邱汝民,在创业的道路上遇到过各种挫折,但是他从未想过放弃,只要有机会,就四处向身边的养蜂人取经求教。有时候,碰到不懂的技术难题,他就跑到书店或是向镇里的技术员寻求答案。“那些年我走了很多地方,也接触到了很多技术,我把这些都记录下来,再总结、研究、创新。”邱汝民说起当时养蜂的一幕幕,至今印象很深。他告诉笔者,自己逐渐意识到当时蜜蜂养殖方式过于粗放,蜂农们还缺乏先进养殖技术,于是决定结束多年的流浪养蜂人生涯,开始研究技术,培育蜂种。
1994年,邱汝民想出了将“流动放蜂”改为“定地饲养”的方法,开始在家门口研究起蜂种的培育,他通过引进意大利的蜂种不断地和本地意蜂杂交。两年后,一种杂交新蜂种终于给邱汝民带来了惊喜。这种杂交新蜂种产蜜量能提高30%,蜂王浆产量竟超过了20倍以上。种蜂培育成功后,邱汝民便把新培育的蜂种供应给全国的养蜂人。
一步一个脚印,邱汝民的养蜂事业也逐步走出了一条从规模化到精品化、再到品牌化的路子。从2002年成立长兴意蜂蜂业科技有限公司至今,邱汝民在养蜂上已获得各种专利证书61件,其中发明专利15件。他选育的“长兴意蜂”蜂种在国内外得到认可,受到广大蜂农的欢迎。目前,他的企业联合饲养蜂群2000箱,年培育蜂王1万只,每年改良全国低产劣质蜂种50万箱,使全国蜂农直接增收效益达到1.2亿元。
笔者还了解到,邱汝民每年推广的蜂种为农作物授粉,让农民获得间接的经济效益。据介绍,蜜蜂通过授粉使瓜果蔬菜等农作物每亩产量能提高38%左右,按照推算,邱汝民的蜂场每年推广的蜂种改良50万箱蜂群,每箱蜂群授粉增效500元。
“我从16岁开始跟着父亲养殖蜜蜂,养蜂经验是有了,可惜由于缺少养蜂管蜂技术,一直亏本,还好遇到了邱师傅,多亏了他在养蜂技术上的指导,我才有了现在的成就。”同样来自本县虹星桥镇的蜂农杜永明每年光是靠养蜂,就有近30万元的收入,他说起邱汝民的养蜂技术,很是佩服。
传授技术,帮助蜂农,邱汝民乐于分享,敢于实践。多年来,他带领本地和全国各地的蜂农脱贫致富,为他们提供技术培训,实现科学养蜂、提高蜂产品质量和产量。同时为了培养更好的青年养蜂人才,邱汝民还举办全国养蜂技术培训班,目前已开展了32次培训,培训人员累计1200余人次,其中来自亚非“一带一路”国家600余人次。经过培训,这些新型养蜂人各自走上了养蜂创业之路。
去年5月20日,2018中国“5·20世界蜂蜜日”庆典活动暨长兴县第二届蜂旅文化节在长兴县林城镇开幕,该活动以“践行两山理念,放飞蜂业梦想”为主题,邱汝民表示:“我们长兴意蜂蜂业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此次文化节的协办单位,一直致力于宣传养蜂文化。这次文化节的成功举办,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了蜜蜂产业,更有助于我们县的养蜂产业发展。”
多年以来,邱汝民一直不忘初心,开拓创新。他将长兴意蜂蜂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为国内首个以种蜂王、种蜂培育及蜂产品生产、研究、中医蜂疗养生、旅游观光、销售于一体的养生基地——蜂情小镇,吸引广大游客前来参观、调研,不断发扬蜂蜜文化,弘扬蜜蜂精神,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