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邦官网

[复制链接]
查看: 906|回复: 0

3664

主题

3664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1616
发表于 2023-10-19 10: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阿里的前员工们占据着中国互联网界风云榜的高位。
滴滴出行创始人程维,同程旅游创始人吴志祥,唱吧CEO陈华,挖财网创始人李治国,蘑菇街创始人陈琪&;&;,17年来,从阿里出走的前员工超过6万人,散落在全国各地。他们中一部分投身创业,组成了中国互联网创投圈赫赫有名的阿里系。

一颗螺丝钉出走,此后在创投圈风生水起,这样的故事带给阿里人的刺激在2014年阿里上市前后达到顶峰。

IT桔子收录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来自阿里系的创业项目已达535个,这一数据是曾经被称为互联网界黄埔军校的网易、搜狐离职员工的创业项目数量相加的近2倍。其中,2014年以后的创业项目超过300个。

拜阿里所赐,这群人价值观相同、行事作风相似。阿里巴巴前员工,现蚁国科技创始人罗文军在接受创业家i黑马采访时将阿里对其的影响归结为三点:第一,阿里的台子足够大,业务丰富,你有机会看到各种东西,做各种尝试;第二足够放权,所有事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但要对结果负责;第三竞争足够惨烈,三四个月做不出来,就会废掉。能在这个环境杀出来的人,基本都有几个特质,判断准、执行强、速度快。贝贝网创始人张良伦在接受创业家i黑马采访时曾表达了类似的经历和看法。

那么,这帮带着阿里烙印上路,行事做派也颇为相像的阿里人为何出走?阿里有什么魔力让他们身上有着某种相同的属性?来自同一个地方,他们又有着怎样的经世纠葛?
创业是出走者一再重复的离职逻辑
员工考虑大量售出手中的股票并离开阿里,大约是从2013年7月开始酝酿的。

当时市场开始传闻,阿里巴巴集团已经聘请高盛作为上市保荐人,并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同年9月11日,阿里集团合伙人制度曝光。几经波折,2014年3月16日,阿里集团宣布于美国启动上市事宜。

一切都在上市事宜公诸于众之后,悄然改变。对于员工出走,阿里是有心理预期的。它曾在第一版招股书中表示,我们可能很难保留或再激励这部分员工。我知道的待了5年以上的人,离职率蛮高,尤其是在确定上市之后。离职员工比例大约是20%-30%,基本都是中层员工。在阿里巴巴中国站效力三年的李妍曾透露。

在阿里这样规模的企业中,创业是大多数人套现离职的主因。现蚁国科技创始人罗文军是在阿里上市当天离开的。他是2009年进入阿里巴巴的,彼时电子商务甚嚣尘上,阿里处于业务野蛮生长期。作为淘宝开放平台第一代建设者和运营,他形容他们这批人是开疆辟土的,阿里则始终扮演着为他们输送粮草,弹药的角色。于冲锋陷阵的他们而言,阿里是完成他们所有商业想象背后稳固如山的敌后根据地。

网上有人评价,一直熬到上市富了才出来创业的人,创业欲望都不强,基本就不适合创业了。但事实并不尽然。员工股的解禁成了安逸了太久的阿里人蠢蠢欲动的原因之一。从阿里看到了机会,然后创业,是出走者一再重复的离职逻辑,而阿里股票则让创业邦官网他们感觉如虎添翼。罗文军对持有股票一事直言不讳,进阿里时是有股票的,这个全世界都知道。

在罗文军看来,过去的阿里对特别创新激进的人是很好的环境,上市之后公司的规范程度各方面都跟原来不太一样,又是战略执行期,公司的所有策略会更加谨慎,对于开创型的人,让他们放手厮杀的内部环境不在了。

试想,让一个习惯了上阵杀敌,戍守边防的将军留在锦衣玉食的大殿里,多少有点郁郁不得志。另一边,新的机会不断向他们发出一轮轮召唤。

2014年,我确实看到了线上线下融合的机会。罗文军在阿里六年做的事情都是在打线下,但身处一线,他当时看到了两个明显的信号:一,从商业逻辑来看,线上线下的成本结构基本持平,这意味着,消费者花同样的钱,在哪里买其实无所谓,关键看商品本身的质量和服务体验。基于这个信号,线上线下的融合是肯定的;二,从行业大趋势来看,当时能够清晰的感知到消费升级,最明显的特征是按照传统的营销手段,普通的大促在当时已经很难驱动消费者,她们开始由别人买什么我买什么,逐步变成个性化选择。
在阿里周边觅食
几乎是理所当然的,阿里旧将大多选择在阿里周围找机会。即便偶有例外,其商业思维也都建立在对阿里大战略背景的全景分析基础上。

2014年9月,罗文军作别老东家,锁定新市场线下零售业。他创立的洽客核心业务逻辑是,帮助带有连锁性质的品牌或零售商做互联网的运营管理和营销,最终把实体门店变成线上线下融合,覆盖周围三公里。

无独有偶,张良伦的创业项目也没有跳出阿里周边。离职时我在阿里是个小P6(高级产品经理)。阿里曾告诉我们,这里三年成人,待三年才能完整地懂这家公司。两年的时候,我感觉或许应该够了。贝贝网创始人张良伦于2014年初创立贝贝网,9个月时间带领这家母婴电商成为估值超10亿美金的独角兽企业,被投资女皇徐新誉为下一个京东。

苏宁军是在阿里上市前离开的。2012年的时候我很坚定的要出来,当时觉得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搜索技术会是最有前景的。苏宁军这样谈自己创办宝贝走天下的初衷,他是阿里智能推荐引擎系统项目创始人,离职时,移动大潮尚未在互联网界展露头脚。

此外,切走阿里蛋糕的逻辑在电商的发展轨迹上也有例可循:灵感来自淘宝客佣金返利模式的蘑菇街、米折网;本质上与蘑菇街模式相同的口碑网;专为电商做人才招聘服务的马伯乐。

资本市场对这一做法同样持认同态度。于今年中旬投资了阿里系创业项目贝贝网的北极光创投董事总经理姜皓天兴奋的表示,淘宝大品类分拆是目前电商投资的一大机会。淘宝第一大品类女装走出了美丽说、蘑菇街,母婴走出了贝贝,二手物品的闲鱼也在独立运营。通过更优化的流程,更进一步地优化供应商和产品品质以及链条,给淘宝大品类下的细分品类用户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和价值,是电商创业的机会。
煎熬在漫长的单打独斗期
离开,意味着除了过往经历和极少数亲信,你什么都带不走。

真正出来那一刻不会是自由的,压力会大到让你透不过气来。苏宁军说,一开始他想做一个亲子活动平台,通过智能推荐,推荐不同的孩子参加活动,但想法过于理想化了,平台的机会是很少的,尤其做垂直平台。当时,宝贝走天下平台很快扩展了4000多个行业商品,但问题是,这个行业没有好的产品允许企业把平台做起来。这相当于开了个淘宝,但没有货,或者都是假货、差货。与此同时,当行业的服务意识还没有起来的时候,服务的问题都得由平台来承担。

更让苏宁军头痛的是,薪水全没了,每个月还得哗啦哗啦花钱。总之一直是很压抑的状态。创业真的太恐惧了,不是人干的。痛定思痛,苏宁军其后选择断臂止血,全面转型自营。

现在再问苏宁军,创业初期最大的挑战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他的答案是:在阿里,中层和高层最大的差别是,不用你去想,要做什么,都是马总指哪打哪,但创业一定要自己去想怎么做,做什么。这个东西想错了,不是做无用功,就是会死得很惨。刚出来的两年我指错了位置,虽然赚了点小钱,但如果一开始方向就指准了,凭我的团队,现在绝对是十亿套现,而不是十亿估值。

和苏宁军一样,阿里前员工、现魔筷科技创始人王玉林在离开阿里之后也几经波折。2014年离职后,王玉林作为技术合伙人创立了母婴电商唯一优品。但这个项目并没有迎来属于它的时刻。王玉林解释,一个项目的停运,原因是方方面面的,幸运的是,他从中看到了SaaS服务的机会。

阿里是一家具有平台、电商基因的公司。魔筷科技其实也是平台思维,只是切入点先从企业服务开始。电商平台不可能解决商户所有需求,企业花了很多钱去营销推广,资金一停流量暴跌。C端用户真的是看不住的,哪里有优惠去哪里。品牌、平台总需要一个这样的全渠道工具。

没有人怀疑,阿里是一个非常好的学校,但这并不足以使阿里的所有前员工成为一个个出色的创业者。享受着阿里光环的他们,也摆脱不掉在阿里养成的大公司病。

王玉林告诉创业家i黑马,阿里的出身或多或少会让你在资本市场享受所谓的光环,但大公司出来也有缺点。最明显的是,在大公司无论工作环境,共事同事的能力,还是公司提供的资源都是非常强大的,需要什么几乎触手可得。以前他根本不需要花心思在资源匹配、资金获取上。很多人出来也都觉得我需要什么,你要给我这个东西,不会自己去创造寻找,但创业的时候资源是没有的,需要自己去抢、去创造。要跳出这个思维圈子,需要时间。
老东家变身竞争对手
在离马云最近的地方,越来越多蠢蠢欲动的年轻人在热烈描述阿里有何不足、如何优化链条,而让马云担忧的是,随着公司越来越大,阿里可能很难留住其中野心勃勃的创新者。他们成了巨头卧榻之侧,最危险的人。

但对那些从阿里出走的创业者,放弃大公司的安稳,赤身跳入市场,遇到的挑战远远大于他们的想象,阿里也可能是他们创业路上最大的拦路虎。比如,除了自身运营和外部商业竞争,想要围绕阿里的业务做生意,就不得不防备老东家可能染指这个市场,因为没有人知道阿里的叉子下一步会叉向哪一块蛋糕。

网上有两个广为流传的例子。一是,陈琪曾告诉李治国,蘑菇街上线后,淘宝有七八个小组都在做类似的东西。后来,淘宝封杀导购、返利网站的消息人尽皆知;二是,支付宝2号员工蒋海炳出走后曾围绕电商企业人才招聘创立了马伯乐,网站上线半年后,淘宝设计了一款与马伯乐极为相似的产品淘工作,且用户全部免费。

类似事件一直不曾间断。阿里前员工、滴滴出行创始人程维在今年10月接受彭博商业周刊采访时曾表示,滴滴创立之初,除了要面对严苛的政府监管和艰难的用户培育,还要面对阿里巴巴投资的滴滴的竞争对手快的,这也是他和其天使投资人王刚于2013年初接受腾讯领投的原因。
尽管商战残酷,但血脉依稀相连
对于这些从阿里出走的创业者来说,阿里是他们创业征途中的重要跳板。

阿里不仅带给他们最初的产品价值观,也为这些创业者贡献了最为重要的商业逻辑和团队作战理念。苏宁军告诉创业家i黑马,阿里的组织管理、绩效管理,团队建设,销售管理体系等很多东西都适合创业公司,自己基本都是直接照搬。其次,洗脑文化是他在阿里三年收获最大的东西。阿里人都还蛮有理想主义的,这种文化会让员工跟你一样能够看的远一点,我现在也是找阿里的人来培训我们,把这套价值观学过来。而王玉林的魔筷科技的核心团队更是大多来自阿里。

阿里与其前员工之间,确实有一条双方尽力维护的,相敬如宾的界限。但事实上,阿里前员工大多感恩阿里的培育,至少在公开场合,或者在他们的圈子之外,几乎没有人会对阿里大放厥词。

三年来,阿里召开了两届离职员工大会。最近的一次,马云视频喊话前员工,希望未来中国500强里有200个CEO来自阿里。更早之前的第一届离职员工大会,马云称其前员工是阿里敌前、敌后的5万外援,即使你加入腾讯、百度、京东等任何竞争对手,阿里不会有任何生气,我不相信你去了那边会破坏阿里的生态系统。

马云的这个做法,无疑在跟所有人打招呼:来,无论外面竞争如何,我们始终是家人。但,谈感情归谈感情,投资和血腥的商战是他们都有意绕开的话题。

为什么阿里能够投资外部创业者,却几乎不扶持阿里前员工的一次次商业探索?这是所有人感兴趣的问题。

互联网没有边界,阿里的业务也没有边界,阿里在进入新领域的同时,非常愿意看到曾经的同事和伙伴,在新的事业中能够创业成功,也非常愿意看到我们在新的时代、新的环境下,原来同事关系能够变成新一代的伙伴关系。阿里集团CEO张勇曾公开回答这一问题。

张勇不是一个愿意把话讲明的人。恰恰相反,他更像一个太极高手。实际上,伙伴关系这个说法很微妙,你可以这么理解,也可以那么理解,捉摸不定,却又不冒犯任何人。几乎没有人能够摸清,阿里的边界在哪儿。

从十多年前就开始琢磨阿里战略的阿里第46号员工,挖财董事长兼CEO李治国曾经如此解释阿里与离职员工创业项目的玄妙,在生态圈里创业就是踩钢丝,淘宝欢迎蘑菇街,但是也会看情况,它们永远是竞合关系,它做你也拦不住它。大公司都是这样,先选中它的第一块蛋糕,然后找第二个、第三个。微信是腾讯邮箱部门做的,马化腾总不能拦着,非要给QQ部门去做,对于马化腾来讲,内部出两个也比外面出一个要强。

魔筷科技创始人王玉林则从创业类型上进行了分析:阿里系创业项目分为两类,一是你出来本身就是干平台的,是跟阿里抢生意,这是商业上的竞争,避免不了。二是另辟蹊径,阿里本身需要这种服务来跟他的生态业务合作服务行业,这里面有机会产生合作关系。至于投不投资,是从商业角度或投资回报率的角度考虑的,并不会因为你是阿里的,就不投资。如果是这样,那对阿里是一个损失。从这个角度看,它投你是正常,不投你也是正常。

与王玉林看法相同的是罗文军,绝大部分阿里出来的人都有比较重的阿里特征和感恩情结,但在业务上是不是要有关系,这个未必。还是取决于大家的业务交叉程度,另外也要看时间。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即便是阿里的前员工,但在这个坐拥4万多现员工的乌托邦里,你仍然是一个外人。阿里有自己的内部孵化团队,在如何用新方式来定义未来商业这件事上,阿里并不希望由一个外人来完成。而投资尽管可以快速扩大生态圈,但同时也意味着,它亲手培养了自己最大的对手。就如雅虎,它在2005年发现并投资了阿里巴巴,但这并不能阻止雅虎走向衰弱。

无论如何,今日不同往时。阿里上市之后,《阿里巴巴不待见从阿里出来的创业者》一文曾在网上广为流传;还有人将冯大辉的名气归结为阿里巴巴时,他在知乎直言,我去他大爷的。那时,阿里与其前员工的关系可谓是剑拔弩张。如今,阿里的温情牌正在其6万前员工圈发酵。一个明显的例证是,创业家i黑马采访的多位阿里前员工均表示,阿里光环的确使他们在资本市场更容易获得投资人青睐,其次,阿里的价值观、商业思维、业务管理方式至今影响着他们。

换个角度看,阿里是他们的曾经。而他们,是阿里这颗参天大树上分离出去的苗。尽管商战残酷,但血脉依稀相连。如今再牛逼的日子,也不如兄弟们以前一起傻x的日子。有着13年阿里人身份的俞朝翎说。
附阿里创业帮不完全名单,参考初橙资本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