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年的“两会”上,经济增速成为国内国外关注的焦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7.5%左右。
然而比经济增长目标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长新动力从何而来?
经济增长新动力何在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支撑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主要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两大支柱。而“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GDP中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而与高速经济增长相伴随的是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面临着新的历史阶段,在依靠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哪些新动力?
近年来,自上而下都将城镇化看成是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而有关专家也认为,城镇化是未来经济发展的
动力源()
泉之一。
中央
财经
大学金融学院李德峰认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在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也将大量激发
消费
、投资需求。在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城镇化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意味着未来的城镇化不仅仅是规模扩张、土地经济、投资加力,其中公共服务、消费和第三产业都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最大受益者。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殷剑峰认为,城镇化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在于人口的集聚,这将从两个方面推动经济增长:第一,从供给方面看,人口集聚将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边际收益随规模递增或者边际成本随规模递减,并推动技术进步,降低交易成本;第二,从需求方面看,人口集聚将会产生对消费品、公共品(如教育、医疗、卫生等)的规模化需求,而许多消费品、尤其是公共品的供给也存在规模经济效应,适当多的需求将有助于降低这些产品和服务的边际成本,从而扩大需求。
数据
显示,自2011年起,中国城镇化率已经突破50%关口,城镇常住人口超过了农村常住人口。但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仍然只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通常城镇化率达到80%的水平相比,我国城镇化水平依然滞后,未来还有20%-30%的提升空间,还有2亿到3亿人口还要涌入城市。
城镇化带来什么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表示,城镇化的实践经验表明,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单位,能带来人均国民收入的明显增长,由此可显著提高国民的购买能力。
据有关测算,中国城镇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能带来7万亿元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60%左右。未来7-8年,中国城镇化所产生的资金需求(包括市政公共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将超过40万亿元。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城镇的市政公共设施普遍欠账严重。从2000-2008年,城市建设空间增加了1.06万平方公里,增长了36%,但城市承载能力却没有相应提高。以城市道路为例,道路面积由1978年的2.2亿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45.2亿平方米,增长了20倍左右,但同期城市居民
汽车
保有量增加了37倍,车均道路面积反而下降了45%。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市政公共设施的建设包括公共交通、市容环卫、污水处理、绿化、水热气供应、道路桥梁等,这部分资金需求约为16万亿。另外,社会保障支出大约需要支付15万亿到20万亿,若要不断提高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支出总额可能会不断膨胀。
不仅如此,马晓河还表示,城镇化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世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经验表明,当一国的工业化达到一定阶段时,推进城镇化可以增加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和就业规模,提高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即使是制造业结构转型和升级也离不开城镇化。
此前公布的内地31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推进城镇化建设”被寄予厚望。
安徽省提出未来五年城镇化率力争达到55%;河南省提出未来五年城镇化率要提高到52%以上;湖北省提出未来五年城镇化率要由目前的53.5%提高到58%;云南省提出未来五年城镇化率要由目前的%提高到48%。
战略新兴产业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