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中国贸易结构调整
可能将会持续较长时间
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就更加侧重于国内市场,但贸易的变化主要来自总量层面,结构层面的变化较为缓慢。
然而,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外部冲击下,中国的贸易结构不得不被迫主动作出调整,既有政策层面的因素,也有企业自发调整的影响。
考虑到中国的人口结构、劳动力成本、产业结构升级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借鉴发达国家的已有经验,中国贸易结构的转型其实是必然趋势。当前的外部冲击至多是加速了中国贸易结构的转型进程,短期内对失业率有一定冲击,但从长期来看,并不是件坏事。
政策层面的调整
今年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大对贸易的扶持力度,并且在战略性布局上做出了一定的调整。
一是通过降低制度性成本、减免
关税、出口退税等方式,增加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程度,稳定进出口增速。
二是通过立法保护外商在中国境内的合法权益、降低外商投资准入门槛、扩大
自贸区范围、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等,表明对外开放的坚定态度,稳定国际投资者预期。自中美贸易摩擦以来,中国一再表示坚定对外开放的态度不动摇,并将此付诸于实际行动。
三是通过推进“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往来、促成RCEP、推广人民币互换协议等,加强双边和多边区域贸易合作,有望在部分区域内先行试点“零关税、零补贴、零壁垒”政策,促进全球产业链的深度融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达到多赢局面。
企业自发的结构调整
随着土地、厂房等生产资料成本的上升,人口红利消退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环保要求的提高,电商模式的发展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趋势基本上是不可避免的。
2015年以来,中国房价的普遍式上涨,并带动地价的上涨,导致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更多地向周边劳动力和生产成本较为廉价的亚洲国家转移。而2018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摩擦并没有改变中国低端产业向外转移的趋势,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加速了低端产业的外迁。
贸易结构的调整喜忧参半
贸易结构的调整可能会导致部分外向型企业的盈利受损,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国内失业率上升。但中美贸易摩擦也为中国敲响警钟,政府已经开始投入更多精力和资源,集中力量推动中国经济结构向高质量转型。
一方面,人口红利的消退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提升,意味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的趋势不可逆,用机器部分替代人力的方式,可以提升生产效率,也会催生新的劳动力需求,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发展大型跨国公司、全球化布局产业链,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并且通过控股或参股的方式增加在其他国家的直接投资,以及增加服务贸易占比,对于中国的企业而言,也是增加盈利的有效途径。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