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磨刀不误砍柴工很多创业者有项目找投资的时候,经常以为自己的项目无需烧钱,一投入即赚钱。其实这样的项目,投资者不一定看得上! 一个生意在早期很容易赚钱,但如果没有构建起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与门槛,那天花板一定是显而易见的。例如智能安卓手机,刚刚起步时,不少山寨厂商低价走量做套牌,赚不算少钱,但不愿意持久的投入,研发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近两年已经消声觅迹,而持续在产品研发,营销渠道投入的华为、小米、oppo、vivo则仍屹立不倒甚至进军海外市场,投资人争着为其投资。 如何将一门生意转化为一个事业,最终做到上市?主要考察核心创始人的格局,看创始人的思维转换与投入。一种情况是边赚钱边花钱,持续的投入研发优化商业模式,来构造未来的长期竞争力。另一种情况是考量行业发展,想好商业模式之后,引入资本助力,一鸣惊人。 例如单店与连锁体系的构建思维。一家线下便利店,投入成本是20万,一共开十家,估值多年之后仍然是20*10,即200万(不考虑物价因素)。但如果初期只开一家店,把未来的商业模式想透,建立起标准化,可复制的连锁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品牌效益,一旦具有可快速复制能力的话,未来的估值可能就是上千万。例如,全家等。同样一个便利店,似乎也没有什么门槛。但与普通杂货店相比,估值千差万别。 少就是多,学会做减法 传统企业家喜欢用全面铺开的策略去做产品,以为产品线越多,市场越宽广,其实这对于构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并无太多好处。在互联网时代,早期的创业项目越聚焦越好,找到一个切入点,全面思考,充分了解,再深入的搭建体系和架构,厚积薄发,选择一个非常轻的切入点,建立产品的差异化才能快速突破,一炮而红,快速复制。以点到面的扩散,才能构建起更多的产品线。例如腾讯,以QQ发家,现在已经衍生成互联网巨无霸。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