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响的时候只要几分钟,一个礼品袋基本就完成了。8月25日,戴金平戴着老花镜,小心翼翼地将缝好的礼品袋穿好。制作礼品袋是戴金平的一项新业务。每隔两天,她就会骑着电动三轮车带丈夫去市里的赛纳斯工艺品有限公司“送工作”“接工作”。 戴金平,67岁,来自夏津县经济开发区徐老庄村。她老公脑血栓,不能自理。他去哪里都得带着它。光靠种地收入很难维持正常生活。“我这个年纪,出门不方便,也没人想工作。但现在在家踩缝纫机就能挣钱了。”戴金平说。 戴金平的转变得益于夏津县“扶贫工场下乡,贫困户上门就业”。 夏津县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集群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是中国手工艺品的故乡。但近年来,手工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普遍遇到就业困难;与此同时,大多数穷人因年龄和缺乏技术而面临就业困难。 夏津县针对这一“困境”,采取“公司贫困户”模式,开展脱贫致富行动,将就业培训教室搬到村民家门口,帮助穷人就近找工作。 穷人学了一门技能,往往就能脱贫致富;当一个贫困家庭被一个人雇佣时,整个家庭往往可以摆脱贫困。“不要小看这些小包、布艺玩具、绢花,它们帮助我们解决了近10万人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大部分员工都是中老年女性。我们覆盖农村的网点,给他们提供样品,派技术人员指导,让他们分散时间坐在锄头上赚钱。”县妇联主席张胜利说。草柳编织、绢花、纸花、面塑、布艺玩具、工艺蜡烛、礼品袋等民俗风情浓厚的工艺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们的手工业加工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曾经很难招到工人。现在,车间已经建在村民的门口。我们企业工作不再困难,群众收入也上去了。“困境”已经变成了双赢的局面。”夏津赛纳斯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道芳说。 目前,夏津有近百家工艺品加工企业,5000多家基层网点辐射全县,有出口资质的企业70多家,年出口额2000多万美元。“现在我一天能赚50块,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戴金平说。 (编辑谭天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