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出现地摊热,能不能赚钱呢?正好我一个表妹和她老公在温江摆地摊,我来说说他们摆地摊的的情况吧,或许能略知一二。 我表妹前年把家安在了温江,因为生二胎,他老公在年前辞掉了工作,只有我表妹一个人在上班,没想到疫情突袭,表妹所工作的月子中心,生意骤降,她的工资也几乎腰斩,如今房贷,两孩子的花销,使她们生活压力骤增,这时他们正好看到别人在摆地摊,他们也计划加入了地摊大军行列,他们在城北商贸城拿了女鞋,成本是15一双,拿了2000左右的货,然后开始了他们的第一次地摊之旅。 据她讲,第一次摆地摊,心情是忐忑的,从来没干过这行,行情一无所知,然而出乎他们意料的是15元进的鞋子,在地摊上卖45一双,80两双,还有很多人来围观,一下午的地摊,卖了6双,以为会挂零蛋,还是开了张,除开本钱,差不多收入200元左右,这便是她们的第一次的地摊之旅,这个结果很让她们开心,此后,只要没下雨,他老公都会出去摆地摊,现在行情,有这样一份收入贴补家用,他们很满足。 地摊貌似是赚不了什么大钱,但在非常时期,能有份收入,是很能解压的,如果想在地摊上挣大钱,我估计还是很难,心态最重要!
成都出现摆地摊热,其实不是社会进步,而是疫情情况下,政府的权宜之策,估计不会长久下去。因为,对于现在成都市,商业经营已颇为规范的大城市,地摊虽然“接地气”,但绝对不是现代商业的表现形式。地摊热,更多表现为临时的,怀旧式的,平民化的短期活动,有利于疫情后,重燃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参与商品活动的兴趣和热情。这股热情,与人们没什么钱挣关系不大,因为地摊热仅仅是针对小商小贩,或者一些无法承担房租的小商户,所以地摊热更多对象在底层。我们对中国的经济还是要抱乐观的态度。现在中国的商品在世界上以物美价廉著称,外销困难应该是短期的。虽然美欧有打压中国经济,扼制中国掘起的企图,但世界性的经济哀退,更离不开中国制造,中国仍有大量的机会挣钱创收! 成都市出台的这个惠民政策是很好的措施。主要是惠济了最底层民众的生路,也方便了居民们基本消费。我专门问了街上一个卖萝卜干大头菜丝的大姐,她说过去自己在农贸市场有个摊位,不怎么赚钱。现在她常常骑自行车到处摆摊,每天有几十块钱的尽赚。虽然是小数目,但也让她很高兴,毕竟自己就只有这样的手艺谋生活。她很感谢政府给她这个机会。要说普通基层民众不就是这样要求不高,给几粒白糖他们也觉得甜。我觉得政府一定要亲民,落实一个小事对民众来说就是大事。这不是挺好吗? 对于很普通的老百姓来说,有的一天能赚个十块八块的贴补家用已很知足了。当然,最好是多多益善。??? 赚钱是肯定的不赚钱怎么会去做。只是赚多赚少关系。1、疫情过后,经济不景气,很多公司裁员倒闭。很多门店倒闭,失业人员较疫情前显著增多,而摆地摊相对来说门槛低,投入少,见效快,每天看的到收入,是很多人员首选。2、疫情过后效益不好,很多人员工资收入大幅减少,生活压力增大,不得不增加副业,门槛低、时间自由、投入低的摆摊生意成了不少人副业的选项。 短暂的,赚不了钱,瞎折腾,高兴的是厂家,批发商……尾货就赔!凑热闹可以,体验生活不错!首选一 能赚钱,而且做的好的话,还能赚不少。 自从成都出了这个允许摆地摊的温暖人心的政策,各式各样的地摊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一到了晚上,卖花的啊,卖衣服的,卖玩具的、卖小吃的,好不热闹。我们小区外面简直成了一条步行街,我也喜欢每天晚上吃完饭带着孩子出去遛遛。 我们的一个邻居阿姨,从农村来这里给儿子带孩子,现在孩子大了不需要她随时看着,她就弄了个卖凉面的摊子。慢慢地加了一些新品种,狼牙土豆、烤肠、凉皮凉面,就这几样东西,她告诉我她每天能卖一千块钱左右。这些食物的成本很低,她基本上能赚七到八成。特别是疫情刚好转的那段时间,人们在家里关太久了,都想吃点儿新鲜的,家门外的小吃摊位生意简直爆好。 小区外面一个卖烤面筋的小伙子,我是眼看着他从一个流动摊位卖到有了自己的门面。上班族每天下班路过那里都喜欢买几串烤面筋,十块钱三串,就这样十块十块地累积起来收入也是很可观的。 能赚钱,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一是看你卖的什么东西(产品),二是看摆在什么区域,再就是摆滩者的推销口才。今天专诚逛了一下地滩,也与滩主进行了交流,总结一句话:维持生活没问题。 因为是疫情期间,人们的活动范围减少了。自然消费也减少了,摆地摊只是暂时刺激消费的一种方式,等疫情过了估计会取消摆地摊的。 批发商挣钱,直播收礼物挣钱,其他人一半保本或把货积压在手里,剩下的有一部分人会挣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