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在没有“电”的旧时代,农村人有哪些文化娱乐活动?那是在人民公社的时代有二种文化娱乐活动。 一、县里有安排下到每个公社各个大队,每月一次,轮流放映电影队。 人民公社时代,农村到处没有电,当每次电影放映队来到邻村时,农民们早早听到消息,在田地里干活时约定好了,吃完夜饭爱好娱乐的大伙人拿起手电筒或是火把有讲有笑欢快的赶往放映场地,在去看电影漆黑的夜晚来回的路上人们欢歌笑语,口哨声,不绝入耳。四面八方都可听到人们的山歌声。那时代没有电的娱乐是依靠电影,人们也很开心。 注:没有电筒的人就利用留着的向日葵干茎杆做火把,在没有电筒的情况下,也很实用。 二,有各大队安排自编自排自演的文化娱乐节目。 有农村人临时搭建的方便灵活的人工简易舞台,可供文化娱乐演员安心演出,没有电怎么办?就用那时代最先进照明的煤气灯。 在没有电的时代里出现个一个有趣的故事。某村有一个人在县城走亲戚,第一次见那电灯,很是好奇,就一根电线连一个灯泡就亮的如同白天。于是在回家时候偷偷拆走一个电灯泡连灯连线拿回家来,挂在吃饭的地方,可怎么也弄不亮。当时一阵子人们都笑他不懂电的来源,笑他太无知了,他害羞了好一阵子。回忆没有电的时代里,还是记忆犹新。好了不多说。 记得我小时候的农村,在没有电的情况下,娱乐活动还是不间断的,那个时候有一种叫气油灯,很笨重,大概有十来斤吧!名字叫气油灯,但不是烧汽油的,而是烧煤油的,把这灯具上好油后,然后打气,灯泡是用纱布做的,使油壶的油淋在纱布上,让整个纱布湿润,再点燃纱布会射出很强的光,跟现在的灯泡一样,恐怕有一千瓦的样子。记得我们这里所有的娱乐活动,包括红白喜事都是用这种灯具,文娱活动就是唱花鼓戏,有大队干部组织一班人把爱好文艺的年轻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排演,那时也有一个导演的,把自编的戏,组成为一个故事,跟现在电视剧里的戏一样,走来走去都在一个台上,排演成功后,选定一个场地,搭起舞台,演员也经过化妆,找几个会能敲锣打鼓的人,会拉胡琴的都容纳一个乐队之中去,每次都是晚上演出,喜欢看戏的男女老少都挤在一个大操场上,一看就是半夜,有的人还时常还赶到十几公里外去看,到了七十年代末,农村也有电影看了,每个月有生产队派社员到政府去搞电影机,从此人们喜爱上了电影,放一场几块钱,不一样的环境有不一样选择,反正都是为了丰富农村的业余生活。 在没有“电”的旧时代,农村人有哪些文化娱乐活动? 在农村,没有电的年代,应该是在7几年到8几年之间,我的记忆很好,因为那个年代我才几岁还不到十岁吧,还在上小学,70后的我都没有上过幼儿园,那时候的农村小学没有幼儿园。 那个时候的娱乐活动很少,因为7几年田土都没有下放到户,大人们每天几乎都是忙着去挣工分,去社里面做活路!有时也会有一场两场的电影,这就是他们最幸福的活动了,我记得我还小,我母亲不让我去看电影,把我和妹妹锁在家里,由于那个年代粮食根本不够吃,我们家也都只吃两顿,到了晚上就饿的不行了!哇哇大哭,后来母亲看完电影回来了,才又给我和妹妹弄点吃的,想想真是苦! 大人的娱乐就是每天做工分的时候和其他人互动,唱唱山歌!互相打闹,开开玩笑!就是他们最开心的了! 而我们这些个小孩呢,会和小伙伴一起,偷了家里的手电筒,到处去逛,去打鸟,找鸟蛋,在煤油灯下学习!一边打瞌睡,一边学习是我常有事! 白天也会跳绳,我们的跳绳是用家里的丢弃了,只要有弹性的橡胶接起来的,很短很短,但是我们很珍惜。玩得也开心! 慢慢的,政策也好了,田土分到各户,日子也好得多了,而我们会时常想起那个年代,也很想念那盏煤油灯! 我想起小时候,也不能说没有电,只是没有路灯,家里的灯泡发出昏黄的光,即使这样灯也不常开。在那个精神生活贫瘠的年代,哪有多少文化娱乐?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在晚饭后,多是坐在一起说说笑笑,通常是家长里短,柴米油盐,以此来缓解一天的疲惫。但也有例外。就是听说书。 通常说书人是瞎子。不知道是怎么联系的,反正人家就来了。现在我觉得当时生产队应该出点东西,作为酬谢,要不人家忙活半夜三更,为啥?第一天说书,记得人们就像过年的感觉,回到家匆匆做饭,吃完,就带着孩子,拿着板凳到指定地点随意就坐,很自然的就形成一个以说书人为中心的半圆。说书人则一桌,一凳,一木,(类似惊堂木),也有伴以二胡拉弦的。说书的形式通常是说唱。说完再唱,唱了再说。说得好时,迎来下面阵阵掌声,喝彩声,欢笑声。说书时间通常两三个小时,也有人因为白天的忙碌丢盹打瞌睡的,但往往被惊堂木“啪”的一声惊醒,然后继续听。这段时间,跟大人去的孩子已经酣然入睡。不管是有意捧场,还是说的精彩,最后都有大半人还在。 那个时候小,不记得说书内容,只有残存在记忆里的形式,却也温暖过幼年干枯的精神生活。 在没有电的旧时代,农村人的文化娱乐活动还真不少。 一,猜语迷,吃过晚饭,钻进被窝,我们秧求在煤油灯下,飞针走线做鞋袜的母亲猜迷语,母亲说迷面,我和弟弟妹妹们猜: 兄弟七八个,围着柱子坐。迷底,蒜。 兄弟仨,一拖拉,不知那个是哥哥。迷底,门挂子。 编笺子,编篦子,指定腚眼子过日子。迷底,蜘蛛。 每猜出一个迷语,弟妹们拍手叫绝,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二,听母亲讲故事,每到阴雨连绵的天气不能出去玩,在家里很无聊,母亲便给我讲故事,我们土话叫“拉瓜”,我也不知道母亲哪来的那么多故事,并且讲得栩栩如生,百听不厌,而且是一边做饭一边讲。如《小扒狗》,《牛郎织女》等故事,我至今记忆犹新。 三,过年演大戏,每逢过新年,大队青年团组织演大戏,《沙家滨》、《红灯记》、《平原作战》、《红梅赞》等剧目,经过整个腊月的挑灯夜战,辛苦排练,过年搬上土台子亮相,跟社员们见面,整个大队院人山人海,水泄不通,附近大队的社员们都前来观看。有时候也带上剧目,去附近大队尉问演出。 四,放用影,那时候,公社每隔一个月走村入户,放一场电影,我们便早早地拿着小板凳来到场院里点地方,土话叫“占埝儿”,尤其是我们小孩子高兴地手舞足蹈,活蹦乱跳,并相互询问“你占得埝儿在哪里?”,“你在哪里占得埝儿?”,“你占得这埝儿好,我也过来跟你换着”。 我记得那时候,放的第一部电影是《龙江颂》,第二部电影是《闪闪的红星》。 问:在没有”电″的旧时代,农村人有哪些文化娱乐活动? 中国农村大多数在一九六三年之前都没有电,但六三年之前并不是旧时代,四九年之前才可以认为是旧的时代,我们七十岁以下的人都是新时代的人,七十岁以上的人才是旧时代的人。 虽说没有经过旧时代,但旧时代没电晚上的娱乐活动也是知道一些的。 旧时代的农村人在不战乱的时候,成年人的娱乐就是在油灯下摸纸牌或牌九,不会玩小钱儿的也下下棋,也有的晚上串门围一屋子人听看过书的人讲”鬼狐传″或”大八义,小八义″”薛仁贵征东″的,妇女们也没有什么娱乐可玩,逗笑常说也乏味了,就是每人拿着鞋底在灯下纳。小孩们玩的就是在院子里或打谷场上的捉迷藏,再就是坐在奶奶腿上听奶奶讲故事,讲得多是”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等,要不就是在炕上奶奶与几个孙了把脚伸出来点牛眼,”点,点,点牛眼,牛眼花,一根茄子两根瓜,有钱的,卖着吃,沒钱的,去了他″。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别的娱乐可玩,那时人们的娱乐生活很枯燥。 这些娱乐我所以知道,因为到了新社会,在我们小的时候没电的时时候也玩过,都是老辈人留给我们的。 在我们小时候,也就是六三年沒拉电的时候,人们的娱乐生活就丰富了许多,首先,大人所就多了夜校识字班,识字班不尽管教认字,也教唱歌,县里来的工作队给讲第三个五年计划,教的歌是”贫农下中农一条心″等。再有就是多了电影,那时电影放映队是每一个多月才转来一次,起初用的是脚踏磨电机,后来是汽油发电机,转过来一次,人们要追着电影看五六个村,有时一晚上演两三个村,演到过半夜,大人们第二天要上工要早休息,追电影就是我们小孩的事了。 那时演的电影现在都不演了,有《箭杆河边》二赖子想发财,投机倒把做买卖,有《丰收之后》,打仗的有《上甘岭》等。 小孩们的娱乐又多了一个抓俘虏,比捉迷藏还好玩。就是十来个人分两班,一班跑了一班追,抓住就押在牢里,没抓住的去救,救跑了重新抓,真到全部抓住再换班。 还有就是拍毛片,那时的毛片的图案都是武松李逵秦琼张飞孙猴八戒等,不是后来的变型金刚。 就这样,人们一直玩到了拉上了电,有了电二十年后,才看有了电视,在没有电视的前二十年里,人们还是重复着古老娱乐生活,只比古老多了一个月一转的电影。 我是70年代农村的孩子。 我毫不夸张地说:以前没有“电”的时代,可比现在“娱乐”多了。
图片来自自头条 我们虽然只是一个小山村,但每一天村里边都是很热闹的,主角自然是疯玩的孩子们。 我们可以在地上横竖划几道,各自捡几块石头,就有一盘精彩的棋局;我们可以在地上划个方框,然后剪刀石头布分地;我们可以用废纸叠成大小不等的各种“宝”,放在地上,谁打翻了归谁;我们可以把木棍两头削尖了,再找两块破木板,“打尖儿”;我们可以满村藏,满村捉,“捉迷藏”…… 春天,我们可以漫山遍野找那种刚刚出来的嫩草芽;夏天,我们可以脱光了衣服跳进大坑里“游泳”;秋天,我们可以到处“打野食”(偷各种可吃的);冬天,我们可以在冰上来回滑“擦出溜”,滑累了,从屋檐上掰块冰碴子当冰棍……
图片来自头条 “电”是稀罕物,但是偶尔也有。 每逢村里边放露天电影,那么吃过午饭,孩子们就搬着小凳从四面八方聚拢到了广场,一下午就不离不弃了。 《地雷战》、《地道战》、《柳堡的故事》、《双枪老太婆》(红日)、《狼牙山五壮士》……,陆陆续续进入孩子梦境。 一朝得放《少林寺》,第二天村里就流行光头。 放电影的日子毕竟还是少。村里边有个12寸的黑白电视,每逢夏天最热的时候,晚上就搬到外边播放,电是村里织机房自己发的。 大半寸的人,就直勾勾地盯着那12寸度夏日晚上….. …… 如今,这一切都不存在了。终将,我们都会不复存在。
图片来自头条 谢邀!我是心累力乏,谢谢你阅读我的回答,想了解农村更多的风土人情,请你关注我! 我是64后,小的时候就是没有”电”的旧时代,那时,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很少,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大队革命文艺宣传队的演出。那个年代,每个大队都成立了自己的革命文艺宣传队,内容都是围绕当时”阶级斗争新动向“而编排,形式一般是革命歌曲清唱、样板戏选场、数来宝、山东快书、快板书等等; 二是学校革命文艺宣传队的演出。那时候,大队都有几个自然村组成,大的自然村里都有小学和初中,在政治挂帅的年代,学校的革命文艺宣传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当然也离不了“阶级斗争新动向”,另外还有学习雷锋,形式多是快板书、数来宝、三句半、雷锋故事表演等等。 三是说书戏。那时,由于文化娱乐活动匮乏,说书人来到村里后,小伙伴们奔走相告,很快全村都知道了,大家抓紧时间吃晚饭,早早的来到要说书的地方等待。说书人开场白都是这样说:”说书不说书,先一背条毛主席录,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内容都是讲述为共和国解放事业而奋斗的英雄事迹(小说)。 四是民间杂耍演出。当时的农村,农民生活艰难困苦,一些贫穷地区,要饭现象非常普遍,民间流行的这些杂技表演、玩猴和武术表演节目,也是一种体面的要饭表现形式,人们对”玩把戏“人的到来,有喜有愁,喜是喜欢观看表演,愁是发愁没有钱物可给,因为自己也很穷,但是,听到招人的铜锣声,人们还是围的黑三层,外三层。 [图片来自网络,欢迎阅读,谢谢关注!] 点灯靠油,犁地靠牛,娱乐活动靠筹。我曾在农村生活过,每年洋槐树开花时电影队就来挂映幕,在学校操场上的两棵洋槐树中间一块白色映幕还没拉好就来了不少人,从挂映幕一直看到放映队拆映幕。每人摊5分钱。来了杂技团,大队联系的,每人5分钱。说书的来了每人5分钱,皮影戏来了每人5分钱。5分钱是先由大队或小队开支,年终社员分红扣除。 没有电的时代,要分二种情况: 一、在没电也没有电影的时代,主要文化娱乐活动有以下五种: 一是聚在一起听有文化的讲故事,如讲三国、红楼、封神等; 二是玩自制的骨牌、纸牌、扑克等; 三是稍微有点文化的在煤油灯下看小说,解放以后小孩看小人书。 四是家庭主妇在油灯下做交流做服装、布鞋等。 五是搞一些村民自编自导的节目自娱自乐:如玩狮子、开堂会等; 二、在有了电影的时代后,又增加了一项看电影活动。我小时候就经常这个村到那个村去追电影看,有时要走一二个小时的山路。虽然很累,但也其乐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