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爱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但不能以营利为目的。优秀的传统之化,能鞭策人生,修养自我, 释放正能量,为人类和社会做贡献。 不请自来。 第一,我们不缺国学,缺的是国学大师。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后,面对西学和”欧化主义”的刺激,有识之士开始了国学保卫战。这个时期,你要记住梁启超、邓实、黄节等为保卫国学、弘扬国学做出的贡献。可是,这样的人还是太少,近现代的”国学大师” 总给人寥寥无几的感觉。章太炎、陈寅恪、钱穆和钱钟书,好像就这些了。现在呢,列不出,也不敢列。所以,弘扬国学还是需要国学泰斗和国学大师的带动。 第二,我们不缺国学书籍,缺的是国学精神。弘扬传统文化年年喊,可是圣诞感恩年年过。你在谈之乎者也,他会批你有些装纯。国学书人人都有两本,但大都摆在书架落灰。根本上是国学已经真的成为“传统”,他是我们的主流文化却被当做“非主流”,甚至“不入流”。文化是在修正中螺旋进步的,不是非此即彼的。所以,国学没有错,不落伍,落伍的是人的观念。 回答你的问题,有些人打着国学的旗号卖书、卖视频等赚钱正是他抓住了这两个弱点,有面子就行,谁还关心里子? 评判一件事情的好坏不能以目的,而应以结果。为赚钱而推行国学的行为,我认为于人有益,于己有利,无可厚非。 不论以何种目的来推广国学,热爱也好,赚钱也好,都是在推广。所产生的结果是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国学学习国学,对其他人对社会有什么坏处吗?显然没有,那就没有反对的理由。 同样,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说,付费去学习也是公平的。可能有人会讲,国学不是这些人的创造,他们没有通过已有的国学知识获利的权利。这个也是对的,但是,这些为了赚钱而推广国学的人所获得的报酬不是国学知识本身,而是他们整理国学知识做成产品而付出的辛劳。换句话说,读者付费,这个费用不是国学知识本身的费用,而是服务者整合国学的劳动报酬。 这种整理的行为是不是一种合法合理的劳动?当然是。既然是合法合理劳动,那就有获得报酬的权利。为获利而劳动,为享受服务而支付报酬,这是双方你情我愿的事情,并且是双赢的关系。免费分享自己的成果是让人感激的行为,而通过自己的劳动而获得报酬同样是合情合理的做法,并不可耻。 对于打着传承国学,却在网上兜售书籍和视频的人,你千万要留神,最好不理睬,否则很容易别掉进他人的陷阱而不可自拔! 我是学经济学且爱好国学的,卖书和卖视频是一种商业行为,商业的目的是为了盈利。就和作家为了赚取稿费进行创作一样,只要凭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获得报酬,无可厚非。不可能让文化创作者完全不求回报脱离物质基础去搞创作,这样很不公平;难道研究和传播国学,就应该全身心投入国学,但还不求回报,这样的事情恐怕也不会长久。相反如果文化创作者,完全只追求回报,没有淡泊和服务的精神,恐怕也不会要好的创作成果。
“卖书和卖视频”只是研究和传播国学的手段,研究传播和继承创新有价值的国学才是根本。 是好是坏,就看当事媒体和个人在“研究和传播国学”和“卖书和卖视频”两个方面谁占主要。如果打着国学的旗号,卖书卖视频,毫无创新自己的创新,并宣传和传播的是国学国故及传统文化的糟粕,这样的个人和媒体纯粹是糟蹋侮辱国学,以国学谋求个人私利。 但是如果,把研究创新国学放在“首位”,把卖书和卖视频只是当做宣传和传播国学的手段。所获得报酬是研究国学的合理回报,并只是让“研究创新和继承弘扬”国学这个伟大的事业更加“有成效和长久”,我想不仅不会遭人反对,还觉得应该要多多支持。 总结:要回报先付出,有付出当有回报,所以要把握付出和回报之间的平衡关系。弘扬国学是弘扬国学内涵和精神,书和视频只是手段,国学在新时代必须借助新媒体渠道做好继承和弘扬,但挂羊头卖狗肉肯定是谋求私利。 满嘴都是主义,满脑都是生意。 古往今来这样的人多了,没一个能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 国学成为显学之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国学发财的人,你以为他们是秋后的蚂蚱,但实际上人家是割了一茬又一茬的韭菜,只要赚到钱,从他们手里倒腾出去的,不管是不是国学,都无所谓。 甚至,他们连国学是什么都不清楚,反正以为用繁体字竖排印刷出来的都是国学,“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也就是说,基本上研究我国传统文化的,都是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旁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很大的集合概念,只要是传统的玩意儿,包装一下都是可以和国学勾肩搭背的。而且由于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随便拿出点玩意,无论是精华还是糟粕,演绎一下都是妥妥的传统文化。 至于从发扬传统文化里赚钱,也是无可厚非的,传播文化当然是需要成本的。但是,将国学等同于儒学,那是以偏概全。将封建迷信包装成“国学”来兜售,那是文化投机者的生意经。要问我怎么看,我也只能说:冷眼旁观。 没有经济利益做支持的国学能走多远? 饭都吃不上了还有心思搞学问吗? 知识无价,如果你认为对方的书、视频,知识等值那个价就花点钱支持一下,这也是国学的一种贡献。 如果卖假货,假知识就另当别论了。 要讲“国学”的时候,有两个问题需要特别清楚:一个是“国学”跟传统文化的区别和联系,还有一个要区分历史上的”国学”跟现在的”国学”。我必须在这里强调传统文化跟”国学”不是同一个概念。现在不仅在社会上有混淆,甚至在学术界也有混淆。有不少人讲什么是”国学”,传统文化就是“国学”,这是完全错误的。传统文化涵盖的领域,它是非常丰富的,多重的。20世纪的一个比较早的思想家叫章太炎,他把“传统文化”这一套把它叫做“国故”。他所说的“国故”,包括历史上的人物、制度,思想、礼仪,包括风俗习惯,都成为“国故”。“国故”可以直接解释为就是过去的历史文化。而“国学”是什么呢?“国学”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学术研究。这里的分别在哪里?传统文化是文化形态,而“国学”是学问形态。中国传统文化是学问的对象,我们不能把学问的对象和学问本身混为一谈。“国学”是一种学问,是研究传统的,至少我们这么理解,不会发生错误。 真真假假亦是生活的常态,现在文学爱好者感觉越来越少了,所谓国学大师大多没有多少建树,很难服众,文艺工作者的通病除了死要面子,就是自命清高,谁也不服谁!缺乏真正的倡导者。金庸大师是伟大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作品影响了一代人,也没能带领文艺再次复兴,成就全民追捧的热潮!甚至有的人还说金庸的书太小众化,众说纷纭。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当今社会,推崇国学势在必行! 只要货真价实,只是销售方式问题,没有过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