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这个相比较其他科目好考一些。这个比较偏管理,需要背诵的比较多。其他的像系统分析师,架构师除非是专门做这方面的,相对还好些,但是这些科目每年只考一次。 高级考过了都是高级职称,这个是没有疑议的,不过架构师,系统分析师要想考过确实不容易。除了高级职称外,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还是可以申请项目经理,高级项目经理的,有些项目在招投标时要求经理必须要求有软考的认证。同时高级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还可以挂靠,一年的收益一万多。 含金量高,肯定是有难度的,只要用心去考的话,相信自己可以考过 我是19年5月份过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高级,我总共参加过两次,一次17年上半年裸考分数还是差的很多的,后来考后买书学习了1个月,然后中间因为考公务员耽误了1年半,后来公司上sap项目,也一直很忙,直到19年上半年才有时间去考,考前复习了10天左右,想不到上午45分,下午案例46分,论文45分。论文还剩最后10分钟的时候写了800字,写完后手都抬不起来了… 我是2015年过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的过程中,我和考友一起研究考题,顺便也研究了软考高级合格率的问题。最有代表性的地区是南京,这是2016年上半年全国软考南京考区考试合格率: 南京是软考强省,大省,基本反映的是最高水准了。 如果有一定的实际项目经验,考前能把前几年的真题刷一遍,考过还是很有希望的。 软考的难度肯定是有的,但是看具体针对的人群。如果你考软件设计师,你本身大学时软件设计专业,而且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那对你来说难度不大。 如果你是技术零基础,而去考技术类的科目的话,那是相当难,因为要重新学习,在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不是很好过,所以选对科目很重要。 和高考相比的话,肯定是高考更难一些,首先高考的人数就比较多,而且一般都是有过高中学历的人才能报考,软考是不限任何学历的。 虽然都是全国统考,但是软考只是水平资格证书,既不能决定你的就业,也不能决定你的择业,就这方面来看,肯定也没有高考来的难。 软考高级资格考试可以说是软考里难度最大的,而且它的考试科目有三个,包含了综合知识、案例分析和论文,比初、中级考试要多了一个论文科目,论文是主观评分,所以分数也不太好把握,案例分析则需要针对题目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分析和解答,这就要求对理论知识有充分的理解。所以,相对来说软考高级会要比初级和中级难度要大一点。如果要报考软考高级也不用太担心,多加在网上学习,我本人就是通过希赛软考助手APP来学习的 首先说一下我的观点,这个考试蛮难的。 14%的通过率。 发一下我之前的经验吧,仅供参考。 看完,你大概就知道难度多大了。
2021-12-21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俗称高项)成绩出来了54,55,47,终于成为高级工程师了。 本文以编写整体管理论文的格式进行,将分为项目启动、项目计划、项目执行、项目检查、项目收尾5个过程回顾高项的考试历程,希望对其他同学有借鉴意义。个人觉得可能对于一次考不过的人参考价值比较大。 第一阶段、项目启动阶段Start——决定考哪个科目。如图,高级资格的类型有: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系统分析师、系统架构设计师、网络规划设计师、系统规划与管理师。 通过百度得知,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网上评价是这么多科目里头资料最多,通过率最高,考起来最容易的。 第二阶段、项目规划阶段Plan——制定学习计划。明确考试方向之后,我制定了的学习计划, 1月1日-1月15日 收集相关学习资料和考试信息。 1月16日-4月40日 学习相关教程 5月份参加考试。 第三阶段、项目执行阶段Do——开始学习。3.1怎么还有分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 刚刚开始,我上百度去找《信息系项目管理师教程》,发现居然有第二版,第三版等。后来才知道原来2012年下半年开始用第二版,17年下半年开始用第三版也就是目前的版本。 然后PDF居然百度上也找不到!我放弃了,打开万能的淘宝,买了一本PDF。卖家还贴心的送了我马老师、胡老师、江山老师等等的教程。 3.2单纯看书真的很难。 开始觉得看一下书一般就可以了。我一般白天有空看会书,晚上陪孩子睡觉,然后拿出手机一天看一些。前面一些基础知识,还算看的懂,但是看到后面慢慢开始一脸懵逼,感觉好像大学的时候看离散数学。当初看离散数学这种比较难懂的书的时候我大不了就是这个章节看个2~3次大概就能懂了,但是高项的这本《信息系项目管理师教程-第3版》看不懂的章节我硬生生的看了5次,还是一头雾水,感觉无法入门,抓不到灵魂。好吧计算机的书有时候也是这样的,前面的章节的知识在后面几个章节才会讲。于是我决定囫囵吞枣的把整本书看完。可是我硬着头皮看了两遍,还是看不懂。 最后我决定还算看视频吧,应该能看的懂。 3.3看视频。 由于卖家给我的视频有很多。什么马老师、胡老师、江山老师一堆老师的视频。 看到现在,总结一下,初期入门,建议看马老师、江山老师。看完两位老师的视频,基本上科目一,科目二的内容就算能入门了。 然后如果还是不太懂,可以看看阿诺老师的视频,她说的内容会比考试多一些,但是更全面,能够更好的理解整个10大领域。 然后再看胡老师的论文课程。 基本上这几个老师的视频看完,再做一些历年真题就可以上考场了。 第四阶段、项目检验阶段Cheak——考试才是最好的检验标准。4.1第一轮考试 我看完了马老师,胡老师的视频,做了点真题,自己组织了范围进度两篇论文。自我感觉还不错。就去考试了。 结果,46、45、37.论文挂了。 不过确实那些视频看完科目1科目2问题不大。 4.2第二轮考试 第二轮我的复习重点改变,重点复习论文。 我掏钱买了胡老师的论文,因为胡老师有论文批改的服务。 然后直接以之前做过的一个项目作为背景准备了7篇论文。 同时科目一科目二,分数也比较危险,所以我就买了马老师的最新视频。 但是因为太注重论文了,科目一科目二没有好好复习。 结果,41、36、47只有论文过了。 4.3第三轮考试 这次,我本着要最新的资料的思路。我又买了江山老师和阿诺老师的视频,好好巩固基础知识,加上马老师视频的更新。 这次我是论文和基础知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原先打算准备一下安全的论文,结果发现安全的框架很难确定,范文也很少。所以最后决定放弃安全。 因为这几年流行写双拼,所以我直接准备了10篇论文,要写双拼论文的时候,就是抽出其中两篇,删减一点,然后拼接起来。每个过程里头的例子其实是可以相互穿插着用的。当然,必须是同一个项目,如果论文是不同项目的互相穿插使用,总有点不流畅的样子。最简单的,项目预算和项目工期这种东西,如果不是同一个项目,写进度管理和成本管理双拼的时候就特别假。比如7个月的工期,人力资源方面的预算不可能才给10万,这些都是要用实际项目或者经过推敲和整理才能写的符合逻辑。 最终,这次我以54、55、47的成绩通过了 第五阶段、项目收尾阶段Act——整体回顾。整个考试。最终整理出来的资料。88G 5.1输入: 1. 《信息系项目管理师教程-第3版》–68M 2. 视频教程–74G 3. 历年真题—78M 4. 复习过程中收集的别人考过的论文—143M 5. 中级教程,拿来参考的—500M 6. 各种杂项资料–43M 7. 其他一些七七八八的 5.2工具技术(经验教训): 1. 可以背诵ITTO。 很多老师说不用背诵,但是我感觉背诵了ITTO对论文有帮助,所以我去背诵了,还整理了一下。因为我的论文是以ITTO为大纲,以工具技术为例子来写的。过程中确实不好背诵,之前请教过一个网友,他是一名博士生,他说很好背啊,背不下来抄写10次,肯定会背了。所以我抄了10次,确实背下来了。 2. 背诵一些常见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就是科目二里头那些问答题的知识点,其实科目三的时候也会作为子题目出题的,所以还是要背诵的。最简单的,比如项目管理计划编制的过程有哪些?我特意整理了一个口诀:母队受处(分),总管审计。我把这些常见知识点都整理在笔记和ITTO里头,便于回顾复习。 3. 看视频。 几位老师的视频我都看了2~3次的更新版本,感觉内容大同小异,只要是第三版教材的就可以了。他们更新的内容主要是加入了最新的历年真题,毕竟核心内容不可能有变化。 第一次看视频,我是正常速度看。后续我都是加速看的,但是有的软件加速后声音和视频会不同步,特意找了个软件PotPlayer(电脑版的)感觉还可以,推荐同学们使用。 5.3输出: 1. 10篇论文,外加整体思路的备注—64K 2. 读书笔记一份278页+十大领域表格一份(附带论文大纲、标记上各个过程的作用和功能、外加英文注释)–33.6M 3. 高项证书一本 写在最后感谢各位老师还有考试中的同学们的帮助。
最后整理一下我的复习,整理出来的东西。 学习了多位老师的视频100多G 整理了229页的笔记。 10大领域的论文各写一篇(全网唯一同一背景10篇论文)。 一份特制的ITTO(含背诵口诀,英文标注,各个过程的作用意义。结合篇论文标注论文背诵大纲。)
如果觉得我的内容有用。给我【高项软设ccna老开发】点赞一下呗, 还有记得去我首页看看,写了不少笔记和周边资料。 关注我高项备考路上不迷路。欢迎评论区或者私信交流经验。 通过率不算高,如果没有完整的规律的时间进行复习很难通过,如果报一个培训班,每天有老师督促监督学习,复习效率会高很多,三个月紧密复习就可以参加考试了,老师也会梳理重点知识,避免自学抓不住重点,抓了芝麻丢了西瓜,想要了解的同学可以在中公教育优就业官网咨询。 主要是论文,因为时间太不够用啦,两小时写2500字,别的我个人觉得都不难 软考高级项目考试分为上午题、下午题和论文,一天考完,难度上肯定比不上高考。 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兴趣选择报考的科目,技术型的有系统分析师、系统架构师。概念理论可以选择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工程师,我大四时异想天开报了高级的架构师考试,结果就下午题过了45分,论文和上午题简直惨不忍睹。还是推荐有几年的工作经验,经过技术沉淀后再报考高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