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基金?基金是指为了某种目的而设立的具有一定数量的资金。而对资金的支配多种多样,比如存银行,买债券(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和可转债等),买股票,投资房地产(包括商铺)和扶贫等等。表现为公积金、保险基金、退休基金和慈善基金等等。 我们一般所说的买基金,它是指证券投资基金,或者说信托投资基金。而一般人买的基金是特指证券投资基金中的公募基金,因为私募基金的门槛是百万。 基金想获得收益,那么它必须把钱投出去,比如我们去存银行有利息一样。而投资方向就被证券投资基金中的“证券”所限制,特指有价证券。 什么是有价证券呢?可以证明资产的凭证就是有价证券。比如将钱存银行,那么存款单就是可以证明资产的凭证,它就是有价证券;同理,拿钱去买债券,债券就是有价证券(以前是纸质的,目前已经电子化,股票也一样);拿钱去买股票,股票就是有价值钱。 也就是说,证券投资基金,它的主要投资方向就是银行存款、债券和股票等金融工具。 比如把主要资产存银行和购买短期的优质债券(国债和金融债),那么该基金就称之为货币基金;把募集到的资金超过80%投资债券市场,那么该基金就被称之为债券基金;把募集到的资金投向债券和股票的比例不确定的基金,那么该基金就称之为混合基金;把募集到的资金超过80%投向股市的,那么该基金就被称之为股票基金。
基金怎么赚钱?把钱存进银行,我们可以获得利息。银行为什么付我们利息?因为它贷款出去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息,从中赚得利差。贷款给谁?主要是企业,其次是个人。企业和个人拿什么来归还高额的利息?企业生产产品,提供服务,参与经济建设,而企业是由人组成的,那么企业作为法人,以及人作为自然人都能从中获得相应的货币。 绕来绕去是不是又绕到里面去了?企业和人的货币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国家发行的。而国家追根到底就是人,货币就是人为创造的——一切繁荣皆为虚幻。 追根到底,存款人产生的利息它来自于货币超发——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跟货币超发是同步的,经济发展有多快,它的货币超发只能在其上,不可能在其下。 基金怎么赚钱的就不言而喻了,追根到底钱是从货币超发来的。 货币超发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CPI,一般消费者物价指数,产品和服务通胀;另一种则是资产膨胀。
这里先不提通胀,先来看各种基金是怎么赚钱的。 货币基金不管是把钱存进银行还是购买短期债券,所有到期之后都有利息,那么将这些利息平摊到每万份额的每一天上,它就形成了昨日万份收益,比如余额宝的昨日万份收益——持有到期利息较为稳定,昨日万份收益波动范围小,收益基本也为正。 债券基金主要资产是投向债券(超过资产的80%),但还有少部分可以投向股票或其他证券(包括货币工具,但低于资产20%)。投资债券的它可以获得两个收益:一个是持有到期获得利息收益,该收益稳定;另一个收益则是债券的差价收益,比如98块钱买进来,100块钱卖出去就有2块钱的差价。投资股票的也可以获得两个收益:一个是股息收益;另一个则是差价收益。 债券基金由于投资债券和股票的不同(甚至有些债券基金是加杠杆的),表现的风险类型不同,主要有中低风险和中风险,还有少量的是中高风险,比如大量投资可转债和波动性大的股票。 混合基金和基金和债券的表现形式基本一致,只是债券和股票的配置比例不同罢了。比如混合基金没有比例的限制;而股票基金要超过80%配置股票。 但证券基金不管是配置债券还是配置股票,亦或配置货币工具,收益主要来自利息收益、股息收益和有价证券的交易差价。
如何对冲资产通胀?前文提到资产通胀,什么是资产膨胀呢? 一斤米以前卖两块钱,现在卖三块钱,这是物价通胀。 一套房子100万涨到200万,这是资产通胀。 不管是物价通胀还是资产通胀,这都是由货币超发所引起的。货币为什么叫超发,因为经济要增长,而经济它是虚幻的。 把钱存银行的利息追根到底是人们的工资涨上去了,涨上去的工资是由流动的货币所提供的。 如果存银行没有利息,甚至为负,那么银行贷款出去的利率也可以很低,企业的盈利水平也就可以很低,而人们获得的工资也可以不涨——这就是欧日的现状,工资多年不涨,甚至有减少的迹象,这也就表现为经济萎缩,产生通货紧缩。 存银行是这样,买债券也是这样。股票是企业的股东权益,最终也是以这样的形式表现——只要经济好,那么货币就会超发,资产就会通胀。 当然,经济不好也可能货币超发,比如在疫情之下为了避免经济过冷,如今的欧美就是最好的例子,除了印钱就是印钱。而作为居民或者企业机构,为了对冲货币超发带来的资产通胀,那么就逼着居民和企业去购买可以对冲资产通胀的资产,这就是目前美国实体经济不行,但股市却噌噌地往上——为了对冲资产通胀,而购买股票。
假设房市和股市的资产通胀为10%,那么你不去买房子或者你不去买股票,你的资产就在通胀中贬值——在人们的资产比例中越占越少,而有些人的资产则会在人们资产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两极分化。 这就是为什么经济发展会导致两极分化的主因,持有的资产只有跟随资产通胀,才能保持资产在总体资产中所占的比例,否则你就会成为二八分化中的八。 我国股市和房子的资产通胀较高,但有很多资产的通胀是远远低于房子和股市的。因此,目前总体资产通胀基本徘徊7%上下——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会进入成熟期,停滞不前,资产通胀也会随之减少,表现为社会利润率下行,最终可能走发达国家的路子,变成紧缩。 如果你目前的资产收益率不能达到7%上下,那么你持有的资产是在贬值的,是在往二八分化中的八过渡。 因此,为了对冲资产通胀,冒点风险去投资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要总把钱存在银行或者买中低风险的理财产品。可以尝试地去购买中风险及以上风险类型理财产品,比如混合基金,股票基金,甚至股票和房子。
普通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投资又是一个非常耗力和耗时的技能,那么可定投指数基金。从过往历史来看,定投我国沪深300指数基金年化利率可以达到9%以上,基本可以跑赢历年资产通胀——而定投指数基金,不耗力,也不耗时,非常简单。 但是,重点来了,定投指数基金也不能盲目,还是需要学一点技巧的。比如目前的大多指数基金已经处于高位,即处于高估状态,资产的涨幅远远超过资产通胀,去投资指数基金往往是进坑的。所以目前来看,定投指数基金还是要等等,不要盲目地去定投。 大家玩基金,暴跌的时候千万不要慌,我刚开始买的时候也是,亏了5万心里急得不得了。后来我平稳心态,认真观察大盘走势,仔细斟酌行情变化,暗中揣摩主力动向,细心抓住每一次抄底的机会,经过一年多的犀利操作,终于把剩下的钱也亏完了。 首先买基金的人越来越多并不一定赚钱,如果你买了笨蛋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就算是股市上涨也不一定赚钱,只有买到优秀的基金,才会赚钱,优秀基金持有的股票市值增加才会赚钱。我一直都是这样干的。关注我和我一起持有优秀基金。
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思考一下,如果基金全部赎回,能够赎出来这么多钱吗? 基民赎回基金,基金抛售股票,一旦抛售的份额多了,股票交易量大了,股价就开始下跌。 如果赎回的人特别多,市场资金承接不了,那么股票价格一定会出现断崖式下跌,是非常恐怖的。 所以结论是,钱并不是凭空变多,而是资金不断的流入,导致基金的净值出现了上涨,当资金流出时,钱就会变少。 不过,对于普通基民来说,资金体量较小,根本不用担心市场资金承接的问题。 就好比目前,楼市总市值已经超货币总量的两倍,但是你手中的那套房子,还是能按照市场价格卖出去。
股票市场中公募基金的占比2021年底,公募基金总份额20万亿,2021年1月,公募基金募集近3万亿,总计23万亿。 其中,2021年底,公募基金投入股票市场的资金是5.3万亿,算上2021年1月募集的资金,投入股票市场的金额约7-8万亿。 中国股市总市值规模约80万亿,也就是说,公募基金占比总市值的10%。 如果去掉大股东持股,实际流通股中,公募基金的占比要达到20%左右。 如果基金大面积抛售股票,那么对于市场总体的流动性,将会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公募基金最大的问题任何投资工具都会有优劣势,基金的优势不多说了,讲讲基金最大的问题。 基金是被动持股的策略。 基民对于基金的热情,会因为基金净值的上涨而不断高涨。 当基民不断的在高位把钱给到基金,基金必须得去买股票,即便基金本身觉得持有的个股已经估值偏高,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投资标的之前,就会被动的买入。 尤其是公募基金60%的持仓,导致了公募基金很难规避熊市,下跌起来损失也会非常大。 往好了讲,基金不断收到钱,然后不断增持自己持有的上市公司,不断推升股价,净值大涨。 净值越涨,买入的基民越多。 往坏了讲,一旦进入熊市周期,基金开始赎回股票,股价出现下跌,买入基金的人变少,赎回的变多。 基金被动减持,股价被动承受抛压,出现下跌。 虽说有60%的持仓比例,但不代表份额减少的被动赎回,总体持仓市值还是会降的。 隐藏的基金净值陷阱很多人不了解,基金净值中也是存在陷阱的,这个和基金的制度有关。 基金并不是限量的,而是可以不断增发的,这本身比股票还要可怕。 股票会因为稀缺性,买的人多了,价格上涨。 而基金因为买的人多了,增发了,钱不断涌入市场了,推升股价然后净值增长。 股票总市值必然是股份数×股价,股份是相对恒定的。 而基金总市值,是份额×净值,份额和净值都是变量。 也就是说,基金并不是零和博弈,在涨的时候是正和博弈,在跌的时候是负和博弈。 基金如果从1块净值涨到2块净值,再跌回1块净值,基民完全有可能是亏钱的,因为基金不需要对手盘。 我在1块钱买了1份基金,看到基金涨了,我在2块钱又买了1份基金,基金跌回1块钱,我亏了1块钱。 而我亏的这1块钱,没有任何人赚到,因为我买的份额不是别人卖出来的。 这就是典型的基金净值陷阱。 所以很多基金涨了很多,但实际基民的获利是远低于基金净值涨幅的。 因为很多人都是在净值相对高位买入的。
该不该继续买基金?这个问题是所有人最关注的。 答案是肯定的,基金是普通人投资进入市场,最稳妥的金融工具。 只不过做任何投资都讲究策略,买基金也是一样。 当市场很疯狂的时候,适当的谨慎一些,当市场很冷清的时候,才是最好的投资机会。 注册制本身,是推动基金抱团行情的基石政策,所以这几年注册制改革的背景下,买基金是不会有错的。 基金虽不能帮助普通人赚到大钱,但是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行业黑天鹅的事件,降低风险。 基金本身不生产钱,还收取管理费等一系列费用,但基金投资有它本身的价值,帮助投资者甄别股票并且间接持有,比起投资者盲目的进入股票市场要好很多。 我们只有用正确的眼光去对待一个金融投资工具,才能赚到钱,而不是人云亦云的说基金好,或者基金不好。 买基金就是把钱交给专业基金管理公司,由基金公司的专业经理人帮我们去投资理财。认准资深专业的经理很重要!下面分享一下我买的部分基金投资的收益情况: 基金浮盈都是虚的,尤其是股票型基金,股票定价基本是根据大多数人的心理预期走,预期好的,卖价就高。悲观的,卖价就低。兑现的都是多数人推高出来的那部分钱,一天不落袋,那都是假的。所以,股票和股票型基金,挣的那都是市场乐观的钱,只要乐观的多悲观的少,它就会水涨船高,掉不下去。哪天你赎回了,你赚了,那都是割韭菜割来的,这是我的理解。 这个相当于财富的重新分配,有一亿的人和有100的人都买了基金,大家都因为稳定增长而不会取出,但是100的赚了钱肯定会拿出来花,一亿的永远也花不完他的钱,只是看到数字增长而已!中国以前资金蓄水池是房地产,现在地产囤积太多资金影响流动性,现在股市将接替地产成为资金蓄水池!美国玩了几十年稳定增长都没问题,中国才开始! 基金的钱是纸上的富贵,是不可能全部或者大部分或者很大比例兑现的,少量赎回没有问题 ,如果赎回比例大的话会逼迫基金卖出股票应对,那么股价就会下跌,同时引发基金估值下滑,那么总财富会迅速缩缩水。其实就是杠杆富贵。 1、2021买基金的人确实很多,但是也有赔钱的。 2、在你的账户里,你看到的盈利只是数字而已,只有赎回之后才算是真正的盈利。但是好多人以为账户里红色的数字就是盈利。 当下基金热,很多人看到有利可图纷纷涌入,哪天楼垮了,受伤的还是底层人群。买基金跟买股票是一样的道理,你看到的往往是数据,这个数据的高低是由那些大资本在操作的。 |